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8篇
  免费   538篇
  国内免费   429篇
系统科学   169篇
丛书文集   287篇
教育与普及   70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73篇
综合类   10486篇
自然研究   1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468篇
  2013年   385篇
  2012年   581篇
  2011年   613篇
  2010年   408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675篇
  2006年   570篇
  2005年   554篇
  2004年   446篇
  2003年   428篇
  2002年   383篇
  2001年   339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03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利用VLF/LF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并结合多普勒雷达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09~2010年较高纬度东北地区夏季的闪电与雷暴相关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闪电多发生在雷达回波强度大于40dBz的区域,雷暴发生闪电时其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大于6km;在雷暴的演变过程中,闪电的峰值时间略滞后于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的峰值;闪电频数和30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存在指数增长关系;闪电主要发生在云顶红外温度在210~240K的区域,在消散阶段,雷暴云云顶高度降低、红外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62.
发射度补偿线圈是光阴极注入器中获得低发射度高品质束流的重要设备.由于通过的直流电流功率较大会致使线圈温度过高,必须使用水冷系统对其进行冷却,因此导致装置体积过大.考虑到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团脉冲宽度一般为ps量级,重复频率为10Hz,针对补偿线圈提出了使用脉冲电流替代直流电流的设想,并对其温升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使用脉冲电流,补偿线圈可以省掉水冷系统,从而能降低成本,实现实验装置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63.
利用焓差实验室对一种户式温湿分控空调机组的设备显热比变化特性进行实验.分别保持通过该机组两侧蒸发器的换热介质的入口参数恒定不变,当压缩机转速和风侧蒸发器的冷剂比例同时变化时,得到设备制冷量、设备显热比SCR以及能效比EER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改变机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侧冷剂的比例,不但改变机组总制冷量,同时改变机组输出显热冷量与潜热冷量的比例;设备SCR的变化范围0.6~1.0,远远大于传统空调机组的变化范围,可以与房间显热比SHR值更好地匹配,以更好地控制室内热环境.同时表明,设备SCR的调控受到机组总冷量与能效比的限制,在实现设备SCR及总制冷量的前提下,尽量使EER值最大,有利于节能.  相似文献   
64.
基于原位双环渗水试验的堆积层滑坡入渗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段河坝堆积层滑坡体不同地层开展了野外双环渗水试验,并利用野外高密度电法探测不同地层含水状态.结果表明:堆积层黄土渗透系数为1.90×10-4~2.25×10-3cm/s,最大渗透深度约为1.55 m;风化千枚岩层渗透系数为2.87×10-5cm/s,为相对隔水层.室内颗粒分析试验分析表明导致两者渗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粒组含量、密度等,通过高密度电法试验得到风化千枚岩层含水率很高.推测造成堆积层滑坡降雨致滑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大气降水在堆积层缓慢下渗,而是沿坡积黄土层和风化千枚岩内部裂缝、落水洞等优势通道下渗,在风化千枚岩层滞留,使其含水量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斜坡内部发生变形.  相似文献   
65.
水库水温分层的流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库水温分层是流体密度流现象的一种,其形成受库区内流场、太阳辐射和表层热交换的共同影响,而水温分层状态的出现又将影响水库来流在库区的流动过程和出库水流的温度.以流场与温度场耦合计算的立面二维水库水温模型为基础,对水温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讨论了温度场与流场的相互作用,对分层状态与来流发展特别是与垂向流动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一定的来流水温差和表层热通量是水库形成分层状态的必要条件;水库表层温跃层对紊动扩散的抑制使温跃层内纵向和垂向动量均低于层外水体,上游来流高温水遇此温跃层之后易被阻碍而形成密度流下潜;双温跃层主要由高温流动层通过紊动不完全侵蚀底部低温水层而形成;水库底部回流区方向受主流动层流线方向控制并随主流动层流线趋于水平而被压缩;泄流孔口高程处主流动层形成的流速切应变使附近温度梯度减小,等温线趋于稀疏,主流动层随流量增加而增厚.  相似文献   
66.
水电站坝下游面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损伤和承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对某水电站坝下游面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的损伤和承载特性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运行工况下,裂缝主要出现在位于坝体之外的背管部分,数条贯穿性裂缝将由主变平台延伸至上弯段;主变平台附近管道受力状态复杂,管道断面出现贯通性损伤,可能出现短小而密集的裂缝;温度变化对结构受力影响明显,特别是温降荷载将引起管道外侧损伤区进一步发展,靠近管壁外侧的钢筋拉应力明显上升,因此应注意管道表面的保温和防护.  相似文献   
67.
叠梁门分层取水对下泄水温的改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升温期泄放低温水现象是大中型水电工程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叠梁门分层取水是提高水库下泄水温的有效工程措施,也是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以滩坑水电站叠梁门分层取水设施投入运行前后的水温观测为基础,从水库调度过程和不同取水口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叠梁门运行对下泄水温的改善效果.针对库区坝前水温和发电下泄水温对分层取水措施的响应规律,探讨了通过调整门顶水深进一步改善下泄水温的可行性.认为滩坑水库较大的垂向温差是形成下泄低温水的主要原因,叠梁门门顶水深对下泄水温具有决定性影响,应尽可能降低门顶水深以提高下泄水温.提出了优化叠梁门设计及运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8.
以钻削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基础,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速钻削过程中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对钻头后刀面温度的影响.采用嵌入式人工热电偶的方法对硬质合金钻削刀具进行测温试验,并用LabVIEW软件获得所需的温度数据和温度曲线.测量结果表明:当进给速度恒定时,刀具的后刀面温度随主轴转速的增加而上升.当主轴转速恒定时,刀具的后刀面温度随进给速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9.
以聚α-烯烃航空润滑基础油(PAO)为原料,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研究了超高温(350℃和400℃)作用对PAO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结构组分差异.结果表明:聚α-烯烃在超高温作用下发生深度热裂解,尤其在400℃作用下几乎完全裂解.裂解产物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178种化合物,包括19种正构烷烃(NAs)、43种异构烷烃(IPs)、56种烯烃(OFs)、17种环烷烃(CAs)、15种芳烃(AHs)、4种含杂原子化合物(HCCs)及24种α-烯烃的聚合体(PMs).350℃和400℃下裂解生成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37.236%和65.160%,这些小分子化合物的大量产生是导致油品粘度变稀的主要原因,然而环烷烃、芳烃及杂原子化合物等含生色/助色基团化合物则是油品颜色加深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0.
重庆气温资料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惩罚最大T检验并结合元数据对重庆34个台站年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重庆年平均气温资料的均一性检验;重庆年平均气温资料的非均一性在空间上普遍存在,东北部最为明显;迁站是影响其非均一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仪器变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相较订正前,订正后重庆年平均气温资料的整体质量和连贯性明显要好,线性趋势空间分布更为合理,消除了个别台站线性趋势明显异常的情况;最后建立了建站至2010年重庆34个台站均一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序列,为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趋势和变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